跳水动物简笔画,跳水动物简笔画图片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跳水动物简笔画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跳水动物简笔画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农村70年代出生的孩子,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?
看到题目,78年的我,不禁想起了那最难忘的一幕。胡同里,我家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,那时候,电视机很少见,一个村子没几台。街坊邻居聚在我家,大家一边研究那个新奇的物件,一边讨论着:这些人是怎么进去的!从那天开始,每到傍晚,我家就陆陆续续的聚集一些前来看电视的人,就像过年一样,俨然一个小剧场。
还有一些只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,比如做饭用的风箱,现在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。
说到童年,还有许多摸不去的回忆。 尤其和小伙伴们一起拍麻号、玩弹珠、摔泥巴(口号是:窟窿老盖儿,一摔就半儿),更有小人书、滚铁环、过家家、撞拐、跳皮筋等等等等。那时候的我们,一个冰糕的棒,一张糖纸都是那么珍贵。
曾经的岁月流逝了,我们能做的只有回味过去,珍惜当下。因为,若干年以后,我们今天所经历的又何尝不会成为过去呢? 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,不妨支持一下,不胜感激!
农村70年出生的农民的孩子,记忆最深的是什么事?
我是76年的,76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,从记事起,在我记忆最深的是:
1. 经常有安徽人来我们这里要饭,问他们,说是家里涨大水,房子都冲走了,我们家也不富裕,但妈妈总是会装一小碗米给他们。
2. 有很多浙江人来我们这里烧红砖,做香菇,甚至还有专门熬猪婆油的,浙江人会做生意敢为天下先,可真不是盖的。
3. 用鸭毛、旧鞋底、鸡劲子皮、牙膏盒换叮叮糖,叮叮糖真甜。但是不知道是卖叮叮糖的是哪里人?
4. 我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去放牛,坐在水牛背上回家真好玩,牛吃得肚子鼓鼓的,把牛背都撑得平平的,骑在牛背上,有点古时候将军凯旋而归的感觉,黄牛会踢后腿,也不愿意让人骑背上,我骑过一次,不过是哭着回家的。
5. 冬天不放牛的时候,就每天打一背篓猪草,去田里钩黄花菜,蹲的脚都麻了,不完成会挨骂,甚至没饭吃,但这不算最苦的。
6. 每天一大早开开心心去鸡窝里面捡鸡蛋,总是希望捡到双黄蛋,妈妈说双黄蛋就代表家里有好事发生,而且不能说出去,说是说出去鸡就不生双黄蛋了。
7. 自己造玩具,链子枪、滚铁环、陀罗、弹弓、踩高跷等等百玩不厌,扇糖纸、扇烟盒纸、甩四角板、跳蝇、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,冬天下课后太冷,男孩子们还喜欢后背紧靠墙壁一起玩挤油撞油的游戏取暖。
8. 最喜欢去小溪里抓鱼,用茶枯饼加蓼草一起药鱼,捉鱼就像钓鱼一样,并不是喜欢吃,而是喜欢其中的过程,对捉鱼总是乐此不疲。
这是一个很暴露年龄的问题。不过想想,能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小时候的事情,应该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。
70后,出生在农村,记忆最深的事情,就是那些贫穷岁月里,和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,以及劳动学习等过程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了。
权当一次忆苦思甜吧。
民以食为天,就先说说“吃”吧。
北方的农村,七十年代的时候,每家的早饭几乎都是这样的:一大铁锅红薯,锅沿上贴着几个玉米饼子,一罐子香菜汤。
我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,我的早饭是一小搪瓷碗小米饭。
对农村70后的孩子来讲,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儿时艰苦的岁月了,八十年代的农村,还是比较清贫的,那时候农村人还没有外出打工的习惯,主要靠着农耕的生活过日子,辛苦一年下来收入的粮食,交了公粮之后,就所剩无几了,特别是小麦,每家每户能留上两袋子就不错了,平时还舍不得吃,打了面粉之后,只有在家里来了亲戚或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蒸白面馒头吃。
平时吃的大都是玉米面或者豆杂面,或者红薯面粉的杂粮,这些东西放到现在,绝对都是受欢迎的好东西,可在那个时候,天天吃,嘴里都寡淡出个鸟了,记得有一次吃饭的时候,面对锅里热腾腾黑乎乎的窝窝头,实在是没有咀嚼的欲望,在娘的逼迫下,还是拿起了一个,借口要出去玩,就拿着窝窝头跑出去了。
走到屋后,旁边有个大水坑,看四处无人,就将窝窝头扔进了水坑,但还是被尾随跟来的娘看到了,只见她找根长棍子,硬实将浅水里的窝窝头给捞了出来,然后就是追着我猛打,还好我跑得快,少了一顿皮肉之苦,但回去还是免不了一阵暴风骤雨般的训斥。
那时的农村人,每到吃饭的时候,特别是吃早饭,都爱端着一盘子煮红薯到门口吃,邻居们边吃边聊天,吃完了各自下地干活,一顿早饭就这样解决了。
现在回想起来,简直像在梦中一样,小时候过怕了这样的生活,父母天天说,还不好好上学读书,将来考上了大学就可以进城吃商品粮了,天天吃白面馒头,顿顿还能吃上带油水的菜呢。否则的话,你就等着在农村受苦一辈子吧。
如今农村人也不吃窝窝头杂粮了,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想起那个时候的农村,想必这个年代的农村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,如今的孩子听起那时候的故事,仿佛这些都发生在外星球上一般,满脸的不可思议状。
过去的都过去了,往事只能留给回忆。
往事不堪回首,快乐与苦难并存,没经历过的人,没有切身体会,愚人是六几年生人,童年划分成了两个阶段,第一阶段是山东老家,第二阶段是在东北,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,终生难忘的回忆,为了让下一代了解那个年代,了解一个真实的过去,就从头说起吧!
在一九七四年以前,我还在山东老家生活,我还是个几岁的小娃娃,天真快乐是本性,可历历在目的往事,至今不忘。当时家里穷啊!吃顿饱饭都是奢望,家里有盘石磨,吃的玉米面都是用石磨磨出来的,有时候,母亲推磨把我放在磨盘上面,一圈一圈的推,一圈一圈的转,就是为了让我不哭不闹,石磨的重量至少有200多斤 ,不知我坐了多少次,也更不知道母亲有多累,可每次都美的心里开了花儿。
当时父亲是村里的会计,有个文化人,可家里的生活却很差,记得在我五、六岁的时候,母亲领着我和哥哥去讨饭,家里真是揭不开锅了,不知走了多远的路,也不知走了多少村,我走不动了,母亲就抱着我走,直到天黑又往家走,半路下起瓢泼大雨,又湿又冷又害怕,我趴在娘的怀里又哭又闹,写到此处,愚人已泪流满面。
家里房屋并不少,正房、配房十几间,过去鲁西北的老屋顶,都是用泥土抹的,一到下雨屋里就漏,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,外面雨停了,屋里还滴哒,特别是夜里,那时没有电,点个煤油灯,连个觉都不能睡。
记得有不只一次上茅房,大便干燥便不出来,憋得直哭,母亲用头上的卡针,一点一点的住外挖,一年也吃不到多少油,吃糠咽菜糊口,多少辛酸往事,不堪回首。
愚人七岁入学,当时在学校是最小的,教我们的老师,是济南市“下放”的,叫陈和臣,这个名字至今印在我脑海里,老师是个文武全才,吹拉弹唱无一不精,在武术上听大人是个高手,除了教课以外,每天早晨还领着跑步、踢腿、下叉,拿大顶之类的体育活动,经常还搞一些文艺活动,由于家父与老师是好友,我也成了文艺队的小成员,童年的快乐时光,就这样从学校开始了。
一九七四年四月,是我永不会忘记的年月,那一年我十岁,由于家境所迫,父亲决定领我们全家闯关东,还有我的表姐一家人,无知的我更不懂父母的意思,就随同父母登上了敞篷汽车,从德州坐火车一路北上,来到了东北,在吉林省安下了家,当时的东北,地多人少,父亲和哥哥都是劳力,更让我惊喜的是,当时那里家家有电灯,对一个未见过世面娃娃来说,这就是到了天堂啊!
当时东北,虽然并不富裕,至少不至于挨饿,过去有一句话叫“够不够,三百六”,指的是三百六十斤粮食,在东北,这还是基本上能保障的。
我入了本村的小学二年级,那时东北的天气比现在冷的多,又加上衣服少,没有线衣线裤之类的内衣,在寒冷的冬天,也只有一套不合体的棉袄、棉裤,刺骨的寒风从棉袄底下吹到身上,也没有阻挡住打雪仗,划雪撬的脚步,在坡度较大地上,小伙伴们倒上水,那叫个滑呀,你来我往的打划冰玩儿。
大帮哄那个年代,几乎没有谁家穷、谁家富裕一说,基本上都一个样,上学用的本子,用整张大白纸裁成小张,用线订上,写了正面用反面,铅笔用的用手都拿不住,再从顶部,加上别的东西继续用,看看现在孩子上学,羡慕啊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跳水动物简笔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跳水动物简笔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ncfskk.com/post/24242.html